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98年度「協助企業人力提昇(聯合型)計畫」 – 1008 34客家粄文化

講師:鍾玉桃


施訓日期:1008

課程大綱:

1.發揚客家文化的勤儉.逢年過節的食物

2.婚.喪.喜.慶廟會應景的各式粄認識




心得報告:
1.康馨云
「粄」與日常生活、年節喜慶、敬神祭典有著密切關係,往昔在過年前,家家戶戶炊煙不斷,蒸了一籠一籠,年節的氣氛即於裊裊的香煙中,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2.陳永順
我以前只知道「客家菜包」這個名稱,後來才知道它也被人稱做「豬籠粄」,因為它與以前拿來圈小豬的豬籠造型十分相像。主要內餡有蘿蔔絲、香菇、蝦米、肉絲、油蔥、豆乾絲…等,搭配袖子葉,香氣十足。

3.劉秋蘭
「菜包」是客家文化之一,在想像力十足的客家祖先眼裡,像極了抓豬的豬籠,於是有了和美食特別不搭的綽號「豬籠粄」,雖然到處都買的到,但要吃到好吃道地的客家菜包可不是那麼容易。

4.彭衍崴
介紹廟會中很多拜拜必備用品,像紅龜粄、代表長壽,錢仔粄代表求財,新丁粄,代表添丁,蘿蔔糕代表好彩頭,豬籠粄,代表家畜平安。芹菜代表勤儉,豆腐代表富裕,由於代表年年有餘。

5.康大為
客家粄原來是客家人把米加水磨成漿,再壓去水分所得到的米粉,叫做「粄粢」,而且米粉製作成的各種糕點食品稱為「粄」。

6.蔣佳宜
一年中,最重要的粄當然是甜粄,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年糕,它的製作和成品與一般的年糕並沒有特殊的地方,只是甜度高了點,這與客家人口味重有絕對的關係,與甜粄相近的還有鹹甜粄、發粄等。

7.謝彣彬
在客家飲食文化中,最特別的是依隨節氣習俗與傳統米食而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粄,所以在不同節的節氣與家中習俗中,各有吃粄仔的文化。

8.游愷庭
客家菜包在過去的客家人眼中,長的很像是抓豬的豬籠,於是又稱為「豬籠粄」。早期是客家人帶上山裏腹之用,演變至今,以是客家特色點心之一。

9.劉淑娟
客家人的菜包,同樣也是客家點心中的一絕,做法是用蓬萊米、糯米各一半和水磨成米粉,調和成「粄粢」,包上一些炒好的食材,以袖子葉墊底,也是使用蒸的方式,放入蒸籠裡蒸製而成的點心。

10.林雪英
今天做客家粄,紅粄,蘿蔔粄,菜頭包,寓意好彩頭,又因為它看起來白白靜靜的,所以又叫白頭公粄,農家在二期稻作之後,也就是冬季蘿蔔盛產時,除了醃漬製作蘿蔔糕。

11.徐碩謙
客家粄的歷史很深遠,以前再吃客家粄,豬籠粄的時候,都沒仔細研究過它們的原因,其實每種傳統食品都有它們的由來,客家粄與眾不同的是,它的皮不是鬆軟的表皮,而是香Q的糯米皮,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12.江金蓮
客家粄文化的特色有很多種,特別在新年時要食用的甜粄、發粄、菜頭粄、和菜包。除此之外還有紅粄(紅龜粿)、芋板、艾(草)粄等,每一種粄所代表的意義都不同。

13.廖美智
客家粄的內容物多以香酥紅蔥、三層肉、蘿蔔乾為主,外型顆粒較大,點心中仍不脫「油、香、鹹」的特色,另有「大、粗、即飽足」的實用表現。

14.徐志俊
客家蘿蔔粄和廣東蘿蔔高或台是菜頭粿不同因為他用來作粄的在來米漿理,除了煮成透明狀的蘿蔔絲之外,沒有加其他的食材,蒸的時候可以每隔五到十分鐘翻攪一次,較易熟透。

15.徐國源
客家粄文化的精彩,可從客家粄十唸知曉,「油椎仔、襘粑年糕、鹹甜粄、花生粄、紅豆粄、四惜圓、五包、六粄、七碗粄、八摸掌、十紅桃」。

16.王瑞蘋
客家人的「粄」,等於閩南人的「粿」,將米碾或磨成漿,以蒸、攪、烤、煮、炸的方式,再以鹹甜口味,或入餡或捏製程不同成品。尤其是粄在流經各地,不但變化出更多樣的口味,也記綠了客家族群離鄉遷徙的足跡。

17.羅秋蘭
影片中介紹客家文化的勤儉及延伸出很多逢年過節習俗必備的食品,像甜年糕、鹹年糕、發糕、紅龜粄、錢仔粄、新丁粄、蘿蔔糕、菜包、艾草菜包…等。

18.楊繡珠
上完這課後,才知道,所謂「粄」,及閩南人所說的「粿」對重是祭拜祖先的客家人來說,粄不僅是一種食物,也是逢年過節必備的物品。

19.陳韻芬
客家人在歲時節慶打各類的板,除具有它的社會意義之外,客家人也在可運用食材的限制之下,將米食製作的技術發揮極致,因而創造了風味獨具品優良的米食特色。

20.朱效寬
客家粄是以糯米產物為主,少有秈稻粳米的製品,如「粑」「客家鹹湯圓」、「客家菜包-豬籠粄」、「熝湯」。

21.鍾淑蓉
藉由這家客家粄文化的課程,也知道米餐印的花是有很多種,以龜殼形、古錢形、桃子形最為常見,至於其他客家「粄」,有甜有鹹,主要的區別在於配料的不同。

22.賴淑玲
客家人的板仔,不僅種類繁多,且依照不同的歲食節令與習俗,而有不同粄仔的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