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節慶文化與活動設計
講師:陳炳輝
課程大綱:
1.節慶文化如何與觀光旅遊結合。
2.台灣的十二節慶文化活動有哪些。
3.如何把握商機。
1.彭衍崴
我們深入了解,觀察很多縣市政府主辦的古典節慶後發現,原本立意良好的文化下鄉理念,在執行層面已遭到扭曲變形,載浮載沈,部分節慶出現的種種亂象,幾乎只能用「文化拜拜」來形容,我們只看到節慶的形式,沒有看到文化的內涵。
2.劉秋蘭首先介紹當地的山川景色及歷史意涵,使遊客大略了解風景區的概況,建構一個遊憩的心理期望要照顧到較年長及體弱者,在觀景台觀賞風景,等候我們約一小時,我們就會走回來,安後之心。
3.傅文琰
體驗產業最重要的是新鮮、創意,去過的人才會想再去一次,台灣 event 產業在這樣模仿複製下去,沒幾年就會消失死亡,許多節慶活動淪為拼人數比賽,內容品項反成次要考量,各地較具規模的活動不是叫做「文化節」就是名為「藝術祭」已失去節慶應有的價值與意義。
4.康大為
缺乏長遠規畫 ー 各縣市節慶活動幾乎都已形成縣市招標,而得標團體又匆促籌辦,以營利為目的的節慶產業模式,導致大多數節慶皆缺乏長遠規劃與延續性,委外承辦雖然是國際趨勢,但差別在於台灣文化團體還不成熟,責任感也不夠,不像國外策展團體那麼專業兼具文化經營理念。
5.羅劉美連
許多縣市長承辦古典節慶是為了「有政績才能連任」,令古典節慶幾乎與縣市長拼政績劃上等號,不少節慶也有縣市長換人做後便走入歷史,與在地脫節,速成難起共嗚。
6.王淑芬
全台皆夜市化 ー 台灣古典節慶的特色之一是「商展式攤販文化」,無論任何名目的節慶,幾乎都充斥香腸、麵線、魚丸湯、燒酒螺;生猛有力卻與節慶文化內涵無法聯結,「主題是攤販小吃,背景才是節慶內容,到頭來還是吃吃喝喝,沒有感受到真正的文化涵養。
7.江金蓮
在全球化的趨勢中,許多傳統正逐漸流失,身為台灣人,更應該努力保存紀錄這此珍貴的台灣傳統價值,感受到台灣許多不為人知的傳統民俗奧妙與不凡,希望更多的人台洞悉台灣節慶文化的演變過程與其中的豐富樣貌。
8.廖美智
也許有一天你的外國朋友好奇的問你:「為什麼要吃年糕?門聯是幹什麼用的?拜天公是什麼意思?為何會有鹽水蜂炮這麼危險的活動?」當全球化、國際化是時勢所趨的普世價值與觀念,台灣年輕人對於日本的祭典如數家珍,甚至每年安排假期前往朝聖觀光,我們更應強調,尊重本身文化的主體性與獨特性,提高國家的文化競爭力,才不至於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被淹沒,失去自己的特色。
9.羅秋華
我們應該多從文化視角和民俗文化觀點,多了解中華傳統節慶的文化特徵,文化要素和文化影響,同時,他還進一步展開視野。關注了節日民俗中的主體,民俗中男女老幼角色的位置和行為,為節慶文化功能及其深層的價值觀體系,進一步揭示傳統節慶的現代化效應。
10.徐碩謙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台灣12節慶有哪些。1月:墾丁風鈴季。2月台灣慶元宵。3月高雄內門宋江陣。4月台灣茶藝博覽會。5月三義木雕藝術節。6月台灣慶端陽龍舟賽。7月宜蘭綠色博覽會。8月中華美食節。9月台灣基隆中元祭。10月 1.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 2.鶯歌陶瓷嘉年華。11月澎湖風帆海鱺觀光節。12月台東南島文化節。
11.劉淑娟
節慶活動往往是地方傳統紀念的日子,當這天來臨時,家家戶戶像辦喜事一樣,呼朋引伴來逗陣,同時帶來不少的觀光人潮,讓節慶活動達到最高潮,在帶來觀光的同時,讓在地草根性的文化層面展現無遺。
12.羅華榮
台灣百年前即有許多大陸閩粵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節慶禮俗也與中國大陸大同小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台灣的三大節慶,而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為中國傳統節日,讓台灣民間也有相同或帶有特色的慶祝禮俗。
13.李益華
首先介紹當地的山川景色及歷史意涵,使遊客大略了解風景區的概況,建構一個遊憩的心理期望要照顧到較年長及體弱者,在觀景台觀賞風景,等候我們約一小時,我們就會走回來,安後之心。
14.林詠薇
老師帶領著我們實際到戶外見識野外的生態,像魚狗的背部有泛藍綠光,有如同水的顏色般,及其腹部是褐色的,站在枯樹上,像樹枝幹的顏色一樣,顯現大自然生物的保護色,才能繼續生存下來,真是需多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